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分治是20世纪南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其根源可追溯至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复杂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矛盾。以下是分治的主要原因及关键过程:

1. 宗教矛盾与身份认同
印度教与教的差异:英属印度时期,印度*和虽然长期共存,但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群体担心在印度独立后成为以印度*为主导的国家中的“少数派”,权利可能被边缘化。
联盟的诉求:1906年成立的“全印度联盟”(由·阿里·真纳领导)逐渐主张应建立独立国家,以保护自身宗教和文化身份。1940年,该联盟正式通过《拉合尔决议》,明确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构想。
2. 英国殖民政策的影响
“分而治之”策略:英国殖民者为巩固统治,刻意放大宗教和族群矛盾。例如,在1905年分割孟加拉时,以宗教划线制造对立;在选举制度中按宗教划分选区,加深了群体隔阂。
二战后的殖民撤退: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体系。1947年,英国任命蒙巴顿勋爵为最后一任印度总督,加速推动印度独立进程,但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诉求成为难题。
3. 政党博弈与政治分歧
国大党与联盟的对立:
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由尼赫鲁、甘地等领导,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世俗化印度,但被联盟视为“印度*主导”的政党。
联盟拒绝接受国大党的统一印度方案,认为只有分治才能保障权益。真纳提出“两个民族理论”,强调印度*和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蒙巴顿方案:1947年6月,蒙巴顿提出《印度独立法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以印度*为主)和巴基斯坦(以为主)两个自治领,旁遮普和孟加拉等省份按宗教人口比例划界分割。该方案被国大党和联盟接受。
4. 分治的暴力后果
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冲突:1947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分治后,约1400万人跨越新国界迁徙,印度*和锡克*从巴基斯坦迁往印度,则反向迁移。迁徙过程中爆发大规模宗教仇杀,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领土争议遗留问题:分治时未明确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导致印巴双方在1947年爆发第一次战争,克什米尔问题至今仍是两国冲突的核心。
5. 深层原因补充
经济与社会差异:群体在教育、商业等领域相对弱势,担心在统一国家中无法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地方精英的推动:部分地方精英(如旁遮普和孟加拉的封建地主)支持分治,以维护自身特权地位。
总结
印巴分治是宗教矛盾、殖民政策遗留问题、政党博弈和现实利益交织的结果。分治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但也埋下了长期冲突的隐患,如克什米尔争端、三次印巴战争以及两国持续的紧张关系。这一历史事件深刻塑造了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