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产业的并购浪潮中,奇瑞如同一名精明的“猎手”,不断通过收购扩大版图。而在众多被收购的品牌中,观致汽车的案例最引人注目——尽管这段“联姻”最终以出售告终,但其收购规模、战略投入及行业影响力,至今仍是奇瑞全球化布局中不可忽视的一笔。
2007年,奇瑞与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观致汽车,目标直指高端市场。当时,奇瑞在国内以经济型车型为主,品牌溢价能力薄弱。通过观致,奇瑞试图撕掉“廉价”标签,打造对标合资品牌的高端产品线。这一决策背后,是奇瑞对品牌升级的迫切渴望,以及对中国汽车消费升级趋势的预判。
为了支撑观致的高端定位,奇瑞几乎倾注了全部技术资源。观致首款车型GQ3采用奇瑞自主研发的1.6T发动机,底盘调校团队来自宝马,制造标准对标德系豪华品牌。奇瑞甚至将欧洲设计中心的核心人才调往观致项目。这场技术“输血”虽提升了观致的产品力,却也导致奇瑞母品牌后续车型迭代乏力。
观致初入市场时,定价策略直接瞄准大众速腾、丰田卡罗拉等热门合资车型,但销售网络建设严重滞后。2014年,观致全国4S店仅50余家,且多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反观竞争对手,大众在华经销商超千家。渠道短板使得观致的“高端故事”难以触达目标用户,首款车型年销量不足7000台。
持续亏损的压力下,奇瑞在2017年将观致25%股权出售给宝能集团,次年彻底退出。这场“离婚”看似无奈,实则暗含战略调整:奇瑞通过股权转让获得65亿元现金流,缓解了新能源转型期的资金压力。而观致的国际化经验,也为后来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资项目提供了运营模板。
尽管观致品牌逐渐边缘化,但其留给奇瑞的遗产远超财务回报。观致团队主导开发的M1X平台,后来成为奇瑞艾瑞泽系列的核心架构;欧洲严苛的安全测试标准,倒逼奇瑞供应链整体升级。更关键的是,这段经历让奇瑞意识到,单纯“砸钱买品牌”难以突破天花板,必须构建自主技术护城河。
并购背后的成长逻辑
观致案例折射出中国车企国际化的典型困境:雄心与现实的碰撞、资本与技术的博弈。对奇瑞而言,这场收购虽未实现品牌高端化的初衷,却成为其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转折点。如今的奇瑞,在混动技术、海外市场频频发力,或许正得益于当年观致之战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有时候,失败的并购比成功的交易更能教会企业如何生存。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