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历史关系复杂且长期紧张,根源可追溯至1947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后的“印巴分治”。两国的矛盾涉及领土争端、宗教差异、民族主义以及地缘政治竞争,核心冲突包括克什米尔问题、恐怖主义争议和竞赛。以下是两国关系的主要脉络:

1. 印巴分治与独立(1947年)
背景:英国结束对南亚的殖民统治后,印度次大陆按宗教划分为印度(以印度教为主)和巴基斯坦(以教为主)。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巴基斯坦即今孟加拉国)。
分治代价:分治导致约1000万人口迁移,伴随大规模宗教暴力冲突,估计约50万至100万人死亡。这一创伤为两国关系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2. 三次全面战争与克什米尔争端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8):围绕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战争。印度支持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加入印度,巴基斯坦支持当地反抗。战争以联合国调停停火告终,克什米尔被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争议延续至今。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双方再次因克什米尔爆发冲突,未改变实际控制线。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东巴基斯坦(孟加拉)独立运动引发战争,印度支持东巴独立,巴基斯坦战败,孟加拉国成立。此战加剧了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敌视。
3. 竞赛与地区安全危机
两国于1998年相继进行核试验(印度代号“沙克蒂”,巴基斯坦代号“查盖”),成为国家。核威慑虽降低了全面战争风险,但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卡吉尔冲突(1999年):巴基斯坦支持的武装分子渗透印控克什米尔,引发局部战争,最终在美俄斡旋下停火。
4. 恐怖主义与和平进程的反复
跨境恐怖主义: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针对其的恐怖组织(如“军”),巴方否认但被国际社会部分证据指认。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166人死亡)导致双边关系跌至冰点。
和平尝试:双方曾多次推动对话(如2004–2008年的“全面对话”),但因恐袭事件和克什米尔问题屡次中断。
5. 近年紧张局势与局部缓和
2019年印控克什米尔地位变更:印度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的自治权,巴基斯坦强烈*并降级外交关系。
2021年停火协议:两国军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停火,此后边境冲突减少,但根本矛盾未解。
2022年以来的互动:印度总理莫迪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互释缓和信号,但实质性进展有限。
6. 其他矛盾与合作尝试
水资源争端: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水资源分配问题(受《印度河水条约》约束)偶发摩擦。
文化与民间联系:尽管政治对立,两国在语言(乌尔都语)、文化(如宝莱坞电影)和体育(板球外交)等领域存在纽带,民间交流时有恢复。
总结与现状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长期被安全困境主导,核心矛盾集中在克什米尔*和恐怖主义问题。两国虽存在零星对话,但缺乏互信导致和解进程脆弱。未来关系走向取决于内部政治、地区安全动态及国际调解努力(如阿联酋等国的幕后斡旋),短期内全面突破的可能性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