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经典中,地藏王菩萨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出家前的故事。这位悲愿深重的菩萨,其实曾是古新罗国的王子,名为金乔觉。他的身份转变背后,藏着一段跨越世俗与信仰的生命传奇。
公元7世纪的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一位王子诞生于王族之家。他自幼聪慧过人,熟读儒家经典与佛经,却在锦衣玉食中感受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传说他七岁时在宫中偶遇一位游方僧人,对方留下一句“众生皆苦,唯愿度之”,在他心中种下出离的种子。这个被命运选中的人,正是后来的地藏菩萨。
十九岁那年,金乔觉拒绝继承王位,将财宝尽数分给百姓,只身渡海来到中国九华山修行。他像一片落叶挣脱枝头,却在坠落中找到了真正的归宿。九华山村民曾见他赤脚行于荆棘,以野果充饥,却始终面带慈悲。有人问他为何舍弃富贵,他答:“王冠能遮风雨,却遮不住生死轮回之苦。”
在九华山苦修七十五载,金乔觉以洞窟为禅房,与虎狼为友。圆寂后,*开缸惊见其肉身不腐,面色如生,指节如金锁连环——这正是佛教中“肉身菩萨”的瑞相。民间传说他临终前写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此,“金乔觉”的名字与“地藏菩萨”合二为一。
这位来自新罗的王子,最终在中国被尊为四大菩萨之一。他的故事如同一条丝线,将朝鲜半岛的佛教信仰与中原文化紧密缝合。至今九华山仍保留着他用过的铁钵与锡杖,而韩国庆州也立有“金乔觉修行碑”。这种文化互鉴的力量,让地藏信仰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
金乔觉的选择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传递着“舍己利他”的永恒价值。在当代社会,他的故事依然叩问人心:当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冲突时,我们是否敢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地藏菩萨的“金乔觉时代”,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金乔觉用一生诠释了“菩萨”二字的真谛——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甘愿为众生背负苦难的觉悟者。他的俗世名字或许会被历史淡忘,但那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言,至今仍在寺院晨钟中回荡。当我们仰望地藏菩萨像时,看见的不仅是金身塑像,更是一个凡人突破生死迷障、成就永恒慈悲的生命奇迹。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佛教文化最动人的光芒。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