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BYD)作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商,其国际化战略更多侧重于自建工厂、技术合作与市场扩张,而非大规模收购国外知名品牌。比亚迪确实通过部分收购或投资来强化技术和生产能力。以下是其主要的海外布局及收购案例:

1. 日本馆林模具厂(2010年)
背景:比亚迪收购了日本馆林市的模具工厂(原属日本荻原公司),这是比亚迪首次海外收购。
目的:获取高精度汽车模具技术,提升车身制造工艺,为后续车型(如王朝系列)奠定基础。
2. 巴西汽车工厂(2015年)
布局:比亚迪在巴西坎皮纳斯市投资建厂,生产电动巴士和电池,并逐步扩大至乘用车领域。
意义:抢占南美新能源市场,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和关税影响。
3. 美国兰卡斯特工厂(2013年)
布局:比亚迪在美国加州兰卡斯特市建立电动巴士工厂,成为北美最大的电动巴士制造商之一。
合作:为当地公交系统提供车辆(如洛杉矶、纽约等),并非收购品牌,但通过本地化生产强化市场地位。
4. 收购英国客车制造商亚历山大·丹尼斯(ADL)部分股权(2021年)
合作形式:比亚迪与英国ADL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生产电动巴士,供应欧洲市场。
成果:比亚迪提供电池技术,ADL负责车身设计与本地化适配,双方联合品牌为“BYD ADL”。
5. 投资锂矿资源(澳大利亚、智利等)
背景:比亚迪通过参股或长协协议锁定锂矿资源,例如与澳大利亚锂矿商合作,确保电池原材料供应稳定。
目的:降低对上游资源的依赖,支撑其电池和电动车产能扩张。
其他合作与合资案例
与戴姆勒合资腾势(Denza):2010年与戴姆勒(奔驰母公司)合资成立高端新能源品牌,2022年比亚迪增持股份至90%,但属于合资而非收购。
与丰田合作:2019年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纯电动车及动力电池。
收购半导体企业:2020年收购国内半导体企业(如宁波中纬半导体),强化芯片自研能力,但非国外品牌。
总结
比亚迪的国际化策略以技术自研、本地化生产和战略合作为主,直接收购国外成熟品牌的情况较少。其核心收购集中在关键技术(模具)、生产设施和资源保障领域,而非直接获取品牌价值。未来随着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比亚迪可能会进一步通过并购加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