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王菩萨(梵文:Kṣitigarbha,音译“乞叉底蘖婆”)是大乘佛教中一位重要的菩萨,以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闻名。关于地藏菩萨的来历,佛教经典和民间传说中有多种说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

1. 佛教经典中的记载
《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是核心经典之一,记载了地藏菩萨的前世因缘:
婆罗门女救母:在过去劫中,地藏菩萨曾为一位婆罗门女,因母亲生前诽谤佛法堕入地狱。她为救母变卖家产供养佛寺,诚心念佛,最终使母亲脱离恶道,并发愿救度一切苦难众生。
光目女救母:另一世中,地藏菩萨转生为光目女,母亲因杀生恶业堕入地狱。她虔心供养佛像,助母超生,并立誓救拔地狱众生。
《大乘大集十轮经》中强调地藏菩萨的“安忍不动如大地”之德,象征其承载众生苦难的慈悲与愿力。
2. 佛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地藏菩萨被视为“幽冥教主”,发愿救度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的众生,尤其与中阴救度、亡者超荐密切相关。
其名号“地藏”寓意菩萨如大地般含藏万物,以无量功德滋养众生,同时伏藏(隐藏)无量智慧与慈悲。
3. 汉传佛教的本土化演变
新罗王子金乔觉的传说:唐代时,新罗(今朝鲜半岛)王子金乔觉(696-794年)出家为僧,渡海至中国九华山苦修,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圆寂后肉身不腐,被尊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与孝道文化的结合:地藏菩萨救母的故事与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相融合,强化了其在民间信仰中“救拔父母亡灵”的形象。
4. 学术与历史视角
从佛教史研究看,地藏菩萨的形象可能起源于印度早期大乘佛教,后随佛教传播与中国、日本等地的民间信仰结合,逐渐形成独特的崇拜体系。
地藏菩萨的信仰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与十王信仰(阎罗王等冥界审判体系)结合,成为中古时期中国佛教冥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藏传佛教中的地藏菩萨
在藏传佛教中,地藏菩萨被称为“萨耶南拉”(ས་ཡི་སྙིང་པོ),是密宗的重要本尊之一,常与延寿、除障等修法相关,形象与汉传佛教略有差异。
地藏菩萨的“真实来历”在佛教信仰中具有神圣性,其形象融合了经典教义、历史人物传说及本土文化演变。无论是作为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还是九华山的金乔觉化身,其核心精神皆在于“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悲愿,体现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根本精神。对于信仰者而言,地藏菩萨的来历更是一种象征——超越时空的慈悲愿力,始终与众生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