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尾放

污染物指标:检测CO(一氧化碳)、NOx(氮氧化物)、PM(颗粒物)、HC(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含量,需符合国六(中国)、欧6(欧洲)等排放标准。
碳排放:燃油车的CO₂排放量(与油耗直接相关),新能源车的间接碳排放需结合电力来源评估。
2. 能源效率
燃油经济性:燃油车以百公里油耗(L/100km)衡量,数值越低越环保。
电能效率:电动车以百公里电耗(kWh/100km)及续航里程评价,配合电池容量判断实用性。
混合动力技术:插电混动(PHEV)的纯电续航及综合油耗是关键指标。
3. 生产与材料
制造过程环保性:工厂是否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废水废放。
材料可持续性:座椅/内饰采用再生塑料、植物纤维等可降解材料比例,车身轻量化设计(如铝合金)降低能耗。
4. 生命周期评估(LCA)
综合计算车辆从原材料开采、生产、使用到报废全过程的碳排放总量,电动车需考虑电池生产及电力清洁度(如煤电占比高的地区环保效益降低)。
5. 回收利用体系
电池回收:电动车电池的梯次利用(如储能)及金属回收率(锂、钴等)。
部件可回收率:整车85%以上材料可回收已成为行业标准,部分车企达95%。
6. 噪音污染
电机驱动的电动车在低速时噪音显著低于燃油车,减少城市噪声污染。
7. 环保认证
国际标准:如欧盟Eco-Label、美国SMOG认证。
行业评级:部分机构推出环保车型排行榜,结合多维度数据评分。
新能源车特殊考量
电力来源:使用风电/光伏的电动车碳排放比煤电降低70%以上。
电池技术:固态电池、无钴电池等新技术可减少稀有金属依赖及生产污染。
政策影响
碳积分制度:促使车企提升新能源车比例。
禁燃时间表:部分国家设定燃油车禁售年限(如挪威2025年),倒逼环保技术升级。
选择环保车型时需结合自身使用场景:城市短途通勤优选纯电车(配合绿色电力),长途高频用户可考虑高效混动车型。同时关注车企的碳中和计划及供应链环保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