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滥成灾"的拼音是"fàn làn chéng zāi",这个成语仿佛一个失控的巨人,张开双臂就能搅动江河湖海。它描绘的不仅是洪水冲破堤坝淹没田野的场景,更隐喻着当某种事物突破合理界限时,就会像脱缰野马般带来灾难性后果。从字面到寓意,这个成语都蕴含着对"过度"的警示。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精准构建:"泛"是漫溢的起始,"滥"是失控的延续,"成"是必然的结果,"灾"是最终的代价。就像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每个字都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叙事功能。这种递进式结构使整个成语充满动态感,让读者在舌尖滚动这四个音节时,仿佛能听见洪水拍岸的轰鸣。
在长江中下游的雨季里,"泛滥成灾"展现着最直观的威力。当降雨量突破,江水就会撕碎堤防的束缚,将沃土化作泽国。这种自然现象被古人提炼成警示符号,提醒着人类要敬畏自然规律。就像黄河改道留下的古河道,这个成语也在语言长河中冲刷出深刻的语义沟壑。
在信息时代的洪流里,成语披上了数码外衣。短视频平台上病毒式传播的虚假信息,就像电子洪水冲击着认知堤坝;电商平台的价格混战中,劣质商品泛滥挤压着优质产品的生存空间。这些现代场景让古老的成语焕发新生,证明其警示价值跨越了时空界限。
这个成语在文化基因中刻着矛盾的密码:既赞美着"水能载舟"的滋养力量,又警惕着"亦能覆舟"的毁灭潜能。就像《孟子》中"洪水横流"的记载,既是对自然灾害的记录,也是对人性失控的隐喻。这种辩证思维塑造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文化性格。
面对各种形态的"泛滥",古人留下了系统的应对哲学:大禹治水"疏胜于堵"的智慧,李冰父子都江堰"鱼嘴分水"的精妙,都在教导我们建立弹性机制。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海绵城市理念,互联网平台的算法过滤系统,都是这种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的延续。
当夕阳在退去的洪水表面洒下粼粼波光,"泛滥成灾"的故事总在提醒:任何事物都需要保持动态平衡。这个成语既是自然灾害的记录者,也是文明进程的监督员,它用四个音节构建的警示碑,永远矗立在人类与自然、欲望与理性的交界线上。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