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狗烹”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的成语,常与“鸟尽弓藏”连用,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句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核心道理是:当利用价值消失后,曾经的功臣或工具可能被抛弃甚至铲除。这一现象在历史和现实中屡见不鲜,背后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典故: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后,选择隐退,并写信劝同僚文种离开。信中写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但文种未听劝告,最终被勾践赐死。
寓意:权力者成功后,功臣可能因功高震主、掌握秘密或失去价值而遭清算。
1. 消除威胁
功臣往往掌握权力者的弱点和秘密,也可能因威望过高形成新的权力中心。例如:
2. 资源再分配
当目标达成(如统一国家、完成项目),原有资源(人力、权力)需要重新调配。例如:
3. 人性与权力的本质
权力具有排他性,领导者为巩固地位,常选择“去风险化”。例如:
1. 功成身退:如范蠡、张良在功业完成后主动隐退,保全自身。
2. 低调务实:避免居功自傲,减少对权力核心的威胁感。
3. 持续提供价值:与时俱进,保持不可替代性,如萧何通过“自污”降低刘邦猜忌。
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历史,也映射了职场、商战甚至人际关系的规律:
“兔死狗烹”揭示了权力与利益的残酷逻辑:当工具失去用途,或功臣成为隐患时,牺牲他们可能成为“最优解”。这一道理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需保持清醒认知,权衡利弊,方能进退有度。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