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东北部,有一片与黄海相拥的土地,它像一位戴着盐晶项链的少女,用滩涂织就裙摆,以灌河为绸带——这里就是滨海县。自1956年以"滨海"之名重生以来,这位盐阜大地的女儿始终依偎在江苏省的怀抱中,用五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见证着苏北大地的发展脉动。
打开江苏省行政区划图,在盐城市域东北角,北纬33°43′至34°23′的黄金纬度线上,滨海县像一枚楔入黄海的玉簪。东临黄海的浪涛与江苏省其他沿海县市共谱蓝色交响,西与阜宁县接壤的边界线如同母亲为女儿梳理的发际线,南与射阳县为邻的田园阡陌交织成姊妹的绣帕,北与响水县交界的灌河则是流淌着亲情血脉的脐带。这种"三面环苏、一面朝海"的地理格局,恰似婴儿蜷缩在母亲的臂弯。
翻开泛黄的档案,1949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像一场隆重的认亲仪式。原属阜东、滨海两县的辖区在新时代的曙光中重组,正式确认了这位"盐城女儿"的户籍归属。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滨海县完成行政区划的"",其隶属关系始终未离江苏版图。那些保存在县档案馆的泛黄批文,每一页都像家谱上的朱砂印记,见证着这个县域与江苏省的血脉传承。
在江苏沿海开发的宏伟蓝图上,滨海县犹如一枚跳动的音符。2018年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这枚"苏北明珠"正以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的文旅活力,与苏州工业园形成南北呼应。当盐通高铁在2020年贯通时,滨海港到上海的车程缩短至2小时,这条钢铁动脉如同江苏母亲为游子系上的红绳,将县域经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潮中。
滨海剪纸的非遗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常说:"我们的剪纸纹样里,藏着江淮水乡的灵气。"这种文化认同如同基因密码,在淮剧唱腔里传承,在"海盐文化节"中绽放。全县128处文物保护单位中,宋代陆秀夫祠堂的飞檐与南京明孝陵的琉璃瓦共享着吴韵汉风的建筑语汇,诉说着同属江苏的文化乡愁。
作为江苏沿海重要生态屏障,滨海湿地如同母亲为子女准备的绿肺。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停歇,与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形成生态同盟。当江苏实施"向海发展"战略时,滨海的30万亩生态湿地就像忠诚的卫士,用红树林构筑起守护家园的绿色长城,与太湖、洪泽湖共同编织着江苏的生态锦缎。
这位黄海之滨的"盐城女儿",用六十余载春秋在江苏版图上写就属于自己的诗篇。从"贫困县"到"百强县"的蜕变,不仅是县域发展的励志故事,更是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包容与哺育的生动注脚。当我们探讨行政区划归属时,本质上是在寻找文化认同的坐标,确认发展动能的源泉——正如浪花终要归海,滨海始终是江苏不可分割的"孩子",在新时代的潮声中续写着新的传奇。
版权声明: 知妳网保留所有权利,部分内容为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联系QQ793061840删除,添加请注明来意。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